發表于:2021-09-18 上午 /閱讀:1036 /評論:0
題頭圖:
路易·費迪南德(左上圖);
被老貝擦掉“取名波拿巴”幾個字后的《第三交響曲》總譜的手稿扉頁(右上圖);
路易·費迪南德在薩爾費爾德戰役中(左下圖);
在威爾斯多夫的路易·費迪南德紀念碑(右下圖)。
貝多芬著名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注:老貝為它寫的原名是《英雄交響曲 ---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是老貝交響曲創作和乃至整個古典交響曲創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1794年,二十四歲的老貝最終告別故鄉 --- 德國的波恩,定居奧地利的維也納,此時,已經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的第五年了。1798年,年輕的法蘭西共和國在維也納設置使館后不久,已經在維也納上層王公貴族圈內擁有一批“粉絲”的老貝,在后來成為老貝重要贊助人的奧地利約瑟夫·馮·洛布科維茨親王(Prince Joseph von Lobkowitz, 1772-1816)的介紹下,結識了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的愛將、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 1763-1844)【注:這位大使在1804年晉封為法國元帥,1810年成為瑞典王儲,1818年即位為瑞典/挪威國王,是延續至今的瑞典貝爾納多特王朝(Bernadotte Dynasty)的開國君主】,也結識了與他同來維也納的法國小提琴家和作曲家魯道夫?克魯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注:老貝后來將其創作的以“克魯采”為標題的《第九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了他】。老貝正是從這兩位法國朋友那里,聽到了不少有關法國革命以及隨之進行的各種社會改革、藝術家社會地位的變化等各種情況,使他對拿破侖和法國大革命產生了崇敬和向往。據說正是在貝爾納多特的促動下,使老貝萌生了創作《第三交響曲》的構想。1802年,他開始動筆作曲,此時,拿破侖正帶領軍隊抗擊歐洲第二次反法同盟(Zweiter Koalitionskrieg, 1799-1802)的進攻【注:1799年歐洲列強(神圣羅馬帝國、英國、俄國、奧斯曼帝國、西班牙)趁拿破侖軍隊被困于埃及,組成同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拿破侖成為老貝心中的“民族英雄”和為實現“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斗士”。1903年,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在他的名著《貝多芬傳》(Vie de Beethoven)中這樣寫道:“在貝多芬的思想內,第三交響曲,尤其是第一樂章,是波拿巴的一幅肖像?!彼?,在1803年秋天完成這部交響曲后,老貝在總譜手稿的扉頁上用意大利文寫著:“取名波拿巴的大交響曲”(Sinfonia grande, intitolata Bonaparte),還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同年10月14日,由他的學生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 1784-1838)將總譜的抄本交給波恩的出版商尼古勞斯?西姆羅克 (Nikolaus Simrock, 1751-1832)作出版的準備。1804年春,老貝原想通過法國駐維也納的大使館將總譜的另一份抄本送往巴黎,呈獻給拿破侖,然而,3月30日和5月18日法國參議院兩次以多數票通過為拿破侖加冕為“法蘭西帝國皇帝”的決議【注:同年12月14日,拿破侖正式加冕稱帝】,據里斯說,當老貝得知這個消息后,大發雷霆并大嚷道:“誰知道這家伙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在盛怒之下,老貝將總譜手稿扉頁上的“取名波拿巴”幾個字用勁擦掉,以致連紙都被擦破。這部交響曲的出版也就被擱置了下來。
1805年4月7日,即“基督受難主日”(Der Palmsonntag),《第三交響曲》在維也納的“河畔劇場”(Theater an der Wien)由老貝親自指揮首次公演。直到1806年10月底,這部交響曲才在維也納“藝術與工業出版社”(Wiener Kunst- und Industrie-Comptoir)初版,標題用的是意大利文:《英雄交響曲 ---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Sinfonia eroica,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i un grand’uomo)。老貝將這部作品題獻給了他的主要贊助人之一約瑟夫·馮·洛布科維茨親王。值得注意的是,老貝在這部交響曲的標題中,除了給它一個“英雄”的主標題外,還加了一個副標題:“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顯然,這里的“英雄”(Eroica)和“一位偉人”(Un grand’uomo)已經不再是拿破侖了,當然也不會是洛布科維茨親王,而且,當時拿破侖和洛布科維茨親王都還健在,談不上要“紀念”,那么,“英雄”是誰呢?要“紀念的一位偉人”是誰呢?在198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楊民望先生編寫的《世界名曲欣賞(德/奧部分)》一書中說,這是“在他那個時代優秀人物的觀念中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偉大的革命時代許多有名和無名的英雄的優秀品質 --- 勇敢樂觀的斗爭精神,堅強的意志和真摯的感情?!边@也許是對“英雄”對“偉人”所作的抽象的“泛指”,而這種“泛指”的說法似乎也是迄今為止為眾多愛樂者所認同的。
然而,2004年,柏林羅格斯出版社(Logos Verlag Berlin)出版了一本由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基金會(Stiftung Mozarteum Salzburg)首席執行官托比亞斯·德布赫博士(Dr.Tobias Debuch)寫的一本專著《普魯士親王路易·費迪南德 --- 他所處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中的音樂家》(Prinz Louis Ferdinand von Preu?en (1772-1806) als Musiker im soziokulturellen Umfeld seiner Zeit),書中德布赫博士第一次提出老貝《第三交響曲》主標題中的“英雄”和副標題中的“一位偉人”有可能指的是普魯士親王路易·費迪南德。2009年,慕尼黑亨勒(Henle, München)出版社出版了書名為《在日記、書信、詩歌和回憶錄中,從同時代人的角度看貝多芬(第二卷)》(Beethoven aus der Sicht seiner Zeitgenossen in Tagebüchern, Briefen, Gedichten und Erinnerungen, Band 2)的專著,作者是柏林藝術大學貝多芬研究中心(Beethoven-Forschungsstelle an der 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的兩位德國音樂學家克勞斯?馬丁?科皮茨(Klaus Martin Kopitz, 1955-)和雷納?卡登巴赫(Rainer Cadenbach, 1944-2008),在這本專著中,兩位專家對老貝《第三交響曲》主標題中的“英雄”和副標題中的“一位偉人”作了進一步解說。他們說,這兩個標題應該是1806年10月正式出版前不久臨時加上去的,“英雄”和要紀念的“一位偉人”指的正是同年10月10日在反法戰爭中犧牲的普魯士親王路易?費迪南德。
那么,這位普魯士親王路易?費迪南德究竟是“何方神圣”,會讓老貝在自己的《第三交響曲》上加上“英雄交響曲 ---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這樣的標題呢?回答這個問題,也正是本文想為大家介紹的主題。
在十九世紀初的神圣羅馬帝國和普魯士王國,路易?費迪南德親王不僅是一位在反對拿破侖發動對外擴張和侵略的戰爭中著名的英雄,也是一位有相當成就的作曲家,曾經被德國大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譽為“古典主義時期的浪漫主義作曲家”。
1772年11月18日路易?費迪南德出生在柏林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費爾德宮(Friedrichsfelde Palace)。他是普魯士親王奧古斯特?費迪南德(August Ferdinand, 1730-1813)和他的姑表妹、勃蘭登堡-施威特(Brandenburg-Schwedt)的伊麗莎白?路易絲(Elisabeth Louise, 1738-1820)的兒子,也就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霍亨佐倫王朝(Hohenzollern)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e, 1712-1786)的侄子【注:霍亨佐倫王朝是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1415-1918)及德意志帝國(1871-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領地在現今上內卡河(Obere Neckar)、施瓦本山(Schwabenkopf)和上多瑙河(Obere Donau)之間】。不過,這是“正史”?!耙笆贰笔牵郝芬?費迪南德是她母親與普魯士將軍、地形圖家和制圖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卡爾?馮?施梅托伯爵(Friedrich Wilhelm Carl Graf von Schmettau, 1743-1806)所生,或者是與布倫瑞克-沃芬比特爾的卡爾?威廉?費迪南德公爵(Herzog K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1735-1806)所生,據說“野史”中的這些說法還不都是“謠傳”。
目前還很少能看到介紹路易?費迪南德幼年時的資料,只知道他從小就顯露出音樂方面的天賦,很早就學會了鋼琴。1783年,也就是他十一歲時,他姐姐路易絲(Louise)的日記中曾經說他“在鋼琴上獲得了驚人進步”。但不清楚他的音樂啟蒙教師是誰。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父親的宮廷內有一個小樂隊,推測路易?費迪南德也許會從這個樂隊的成員那里學到有關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他的姑媽、普魯士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公爵夫人安娜·艾瑪莉亞(Anna Amalies, Duchess Regent of Saxe-Weimar and Saxe-Eisenach, 1739-1807)曾師從老巴赫【注: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學生、宮廷音樂家約翰·菲利普·基恩伯格(Johann Philipp Kirnberger, 1721-1783)以及德國作曲家弗里德里?!じ晏芈宀肌じトR舍(Friedrich Gottlob Fleischer, 1722-1806)和恩斯特·威廉·沃爾夫(Ernst Wilhelm Wolf, 1735-1792)學習作曲,是當時一位訓練有素的作曲家。少年時代的路易?費迪南德與她接觸密切,也許從她那里學習到了一些作曲的知識,但沒有證據表明他曾與姑媽跟著宮廷音樂家約翰·菲利普·基恩伯格一起上過音樂課。不過這位姑媽對侄子出色的鋼琴演奏技術估計還是相當認同的,因為她經常讓他演奏她自己創作的作品,而且從她專門送給路易?費迪南德的一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向侄子傳授了老巴赫的音樂美學思想和作曲技巧。不過,當時由于以海頓、莫扎特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已經逐漸占領歐洲樂壇,老巴赫的作品被認為是“過時”了,對路易?費迪南德的吸引力也已經不大了。不過,從后來路易·費迪南德為鋼琴而作的《G小調賦格》(Fuge g-Moll Op. 7 für Klavier)中可以看出姑媽安娜·艾瑪利亞對他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作為一位普魯士王室的成員,1789年,已經十七歲的路易?費迪南德按王室規定在普魯士軍隊中開始了他的的軍旅生涯。他被任命為梅倫多夫團(Regiments M?llendorff)的上尉,一年后,他被提升為榮格-施維林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 Jung-Schwerin)的中校,為繼任腓特烈大帝王位的弗里德里?!ね溃↘?nig Friedrich Wilhelm II, 1744-1797)、也就是他的堂兄服務。此時的路易?費迪南德是普魯士青年貴族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英俊,機智,博覽群書,又有音樂修養,不僅是一名出色的軍官,而且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1791年,在部隊服役了兩年后,他回到了柏林,此時他已晉升為上校。1792年,他參加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Ersten Koalitionskrieg, 1792-1795)【注: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宣戰,幾個星期后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結盟參戰】。在隆維(Longwy)和凡爾登(Verdun)的戰役中,以及在1793年圍攻美因茨(Mainz)期間,他是一位杰出的部隊指揮官,在攻占美因茨時還因救援一位奧地利普通士兵而受傷,因而受到奧地利政府的嘉獎。為表彰他的勇敢,1793年7月他被晉升為少將。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還專門寫信向他父母表示祝賀,信中說,“親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青年,也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軍官.....他已經獲得了很多榮譽,如果他繼續這樣干下去,他一定會成為一名偉大的將軍?!?795年2月,二十三歲的他接任“馮?巴登”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 “von Baden”)團長。1795年4月到8月,交戰雙方簽訂了巴塞爾和約(Friede von Basel),戰爭告一段落。
一年后,1796年5月底他又被任命為布倫瑞克公爵卡爾?威廉?費迪南德軍團(Brigadier im Korps des Herzogs K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的主官,該軍團的任務是保衛威斯特伐倫(Westfalen)的邊界線。盡管他在部隊中非常受歡迎,但他的舉止有些“另類”,他的“勇敢到魯莽”和“慷慨到浪費”的行為還是受到一些人的詬病,而他狂暴的脾氣也不太受一些人的歡迎,此外,他還經常拒絕遵守王室和軍事當局的嚴格要求。1799年俄國與奧地利等發動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但普魯士沒有加入這個同盟,作為包括路易絲王后(K?nigin Luise, 1776-1810),馮?斯坦男爵(Freiherrn vom Stein, 1757-1831)和恩斯特?馮?呂切爾將軍(General Ernst von Rüchel, 1754-1823)在內的“柏林主戰派”(Berlin War Party)的主要人物之一,路易·費迪南德積極反對國王威廉二世對拿破侖的中立政策,多次向國王請纓參戰,但他的請戰要求一次次遭到拒絕,他只能心煩意亂地待在部隊里而無所事事,要么用狩獵和練習馬術消磨時間,要么與朋友在餐桌上和姑娘們一起飲酒作樂。在受到多方面的警告之后,他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擅自離開了部隊,在阿爾托納(Altona)和漢堡(Hamburg)住了一段時間后回到了柏林。盡管如此,根據1799年6月2日的《彼特沙根評論》(Revue bei Petershagen)報道說,這年的5月20日,路易?費迪南德還是被晉升為中將。
1800年,1797年11月繼位的威廉三世(K?nig Friedrich Wilhelm III, 1770-1840),也就是路易?費迪南德的侄子,強迫時年二十八歲的路易?費迪南德離開柏林,派人將他“護送”到馬格德堡(Magdeburg),讓他擔任當地駐軍的主官。1802年,與他關系密切而且一直支持他的叔叔、勃蘭登堡萊茵伯格(Brandenburgischen Rheinsberg)的海因里希?馮?普魯士親王(Prinz Heinrich von Preu?en, 1726-1802)去世后,他接替叔叔成為馬格德堡大教堂的主持,這使他每年可以獲得24500塔勒(Taler)穩定的收入。1803年,路易?費迪南德買下了馬格德堡的下城堡(Unterburg),一年后又買下了位于威廷(Wettin)的上城堡(Oberburg),這樣他就成了那里的領主。據說,在下城堡翻修時,路易?費迪南德和他的情婦、當地一位市民的女兒亨利特?弗洛姆(Henriette Fromme, 1783-1828)曾多次住在威廷奎納興大街(K?nnerschen Stra?e)的“金獅”旅社(Goldenen L?wen)。這座房子至今仍被稱為“情婦之家”(M?tressenhaus)。又有傳說他與另一位市民的女兒也有交往。路易?費迪南德與這些女友有幾個私生子,其中兩個就是與亨利特·弗洛姆所生的。
1805年8月9日,奧地利、英國、俄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Dritter Koalitionskrieg, 1805-1806)向拿破侖宣戰,但很快就以反法同盟大敗而收場。拿破侖為了進一步離間反法同盟,在與英國和談中表示愿意將1803年占領的漢諾威(Hannover)歸還英國【注:自1714年起,漢諾威選帝侯喬治(George I, 1660-1727)入主英國,兼任英國國王,漢諾威和大不列顛以及愛爾蘭結成共主邦聯】,這讓原本希望通過“中立”取悅拿破侖,想從拿破侖手里得到漢諾威的普魯士宮廷感覺受了欺騙,反法情緒由此高漲。1806年7月25日,普魯士與俄國簽約,形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Vierter Koalitionskrieg, 1806-1807)。路易?費迪南德本來就是對法戰爭的主戰派,理所當然地積極投入了第四次反法聯盟的戰爭。他被任命為弗雷德里克·路德維?!し病せ舳髀宥?英格爾芬根親王(Frederik Lodewijk van Hohenlohe-Ingelfingen, 1746-1818)所統率的普魯士軍團的前敵指揮官。10月10日,在薩爾費爾德(Saalfeld)戰役中,路易·費迪南德帶領的一支8300人的部隊到達薩爾費爾德西北的威爾斯多夫(W?lsdorf),為了阻止正試圖突破圖林根森林(Thüringer Wald)關口的法軍時,卻遭遇了由法軍元帥讓·拉納(Jean Lannes, 1769-1809)率領的一支擁有12800人的第五軍團的圍堵。經過激烈的戰斗,法軍占領了制高點,而普軍的背后是薩爾河(Saale),沒有退路。當看見部隊開始潰退時,路易·費迪南德不顧一切率領殘余的普軍沖向蜂擁而來的法軍騎兵,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法軍包圍,但他拒絕投降,在用軍刀與法軍第十輕騎兵團的一名士官讓-巴蒂斯特·金迪(Jean-Baptiste Guindey, 1785-1813)的決斗中被金迪刺死,時年三十四歲。由于殺死了一位普魯士的親王,金迪被拿破侖授予榮譽軍團十字勛章,但拿破侖對他沒有能生俘一位親王而感到遺憾。后來,金迪被提升為中尉和輕騎兵團副官。
路易·費迪南德親王的陣亡對普魯士乃至整個反法同盟各國帶來了震撼,由于他是在戰場上拒絕向敵人投降而最終戰死的親王,他被視為一位了不起的英雄。1806年12月,十九世紀初普魯士著名的軍事家、世界經典軍事理論巨著《戰爭論》(Vom Kriege)的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 17801831)在回顧兩個月前陣亡的路易·費迪南德時寫道:“盡管看到這場戰役以一場不幸的戰斗拉開帷幕是令人不快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所遭受的最大損失是一位親王的生命,這位親王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整個歐洲的目光,他的品質使歷史上第二個這樣人物的出現成為最大的期望。很少有人能被大自然(造物主)如此清晰地塑造出英雄的性格,也很少有人能從大自然(造物主)的手中生出如此出彩的,我甚至可以說,如此光耀奪目的人物來?!笨藙谌S茨的這段話可以說明,路易·費迪南德對他那個時代的普魯士和他的后代的重要性,對他的這種崇拜和神化是在他死后立即開始的。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路易·費迪南德在反拿破侖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始終在普魯士民間以各種形式廣為傳誦。1857年,德國作家、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Theodor Fontane, 1819-1898)根據民謠為他寫了一首長詩,詩的開頭是這樣描述的:“望著六英尺高的戰神,他是戰友們的寵兒,他是漂亮女士們的偶像,藍眼睛、金發和勇敢,在他年輕的手中,握著古老的普魯士劍,這就是路易·費迪南德親王?!保⊿echs Fu? hoch aufgeschossen, Ein Kriegsgott anzuschaun, Der Liebling der Genossen, Der Abgott sch?ner Fraun, Blau?ugig, blond, verwegen, Und in der jungen Hand, Den alten Preu?endegen – Prinz Louis Ferdinand)。
路易·費迪南德死后被安葬在薩爾菲爾德的約翰內斯教堂(Johanneskirche)的親王墓穴(Fürstengruft)里。五年后的1811年,他的遺體最終被移至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內霍亨佐倫王朝家族墓穴(Hohenzollerngruft)的石棺內。
今天,在薩爾菲爾德附近的威爾斯多夫,有兩座紀念碑紀念在那里陣亡的路易·費迪南德。第一座是一個簡單的紀念碑,早在1808年就在埃爾富特(Erfurter)地區行政長官和馮·龍伯格中尉(Leutnants von Romberg)的倡議下,在薩克森-科堡-薩爾菲爾德公爵恩斯特一世(Herzogs Ernst I. von Sachsen-Coburg-Saalfeld, 1784-1844)的支持下樹立起來了。1821年,德國建筑師兼畫家卡爾·弗里德里?!ど昕耍↘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被委托建造另一座紀念碑。由路易·費迪南德的姐姐路易絲·馮·拉齊威爾(Luise von Radziwill, 1770-1836)出資,請雕塑家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さ倏耍–hristian Friedrich Tieck, 1776-1851)用古銅色鑄銅制作了一座路易·費迪南德的塑像。這座紀念碑是1823年10月19日在萊比錫的“人民之戰”(V?lkerschlacht)十周年紀念日隆重落成的。今天,它位于薩爾菲爾德和魯道施塔特(Rudolstadt)之間的B 85號公路邊上。
這就是普魯士王國貴族中的一位高級軍事將領、在反對拿破侖的戰爭中英勇犧牲的一位英雄 --- 路易·費迪南德短暫一生的一個側面。也許正是這個側面,讓二百多年前的老貝在正式出版他一生最鐘愛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之前,毅然決定將這部交響曲加上了“英雄”的主標題,同時還認真地、前所未有地加上一個副標題:“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如果說,1804年,老貝曾經親自將自己的《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正兒八經地題獻給正在維也納出差的這位普魯士親王路易·費迪南德的話,那么,在兩年后,當老貝聽到路易·費迪南德在反拿破侖的前線英勇犧牲的消息后,那么在他的《第三交響曲》主標題中的“英雄”和副標題中他要紀念的“一個偉人”正是路易·費迪南德,也許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如上所述,十七年的軍旅生涯只是路易·費迪南德短暫一生的一個側面,而他短暫一生的另一個側面,即作為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將留在本文的《下篇》給大家介紹。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EzOTcyODA5Ng==.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2.dtitle